国家文物局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文化遗产45项,涵盖了古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历史村镇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了遗产价值和类型。国家文物局在2006年曾重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由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在世界遗产申报中日益受到重视,遂决定尽快更新预备名单,以充分发挥预备名单作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的重要作用。从此番公布的新预备名单看,入选的整体建筑群以更加鲜活的文化形式反映着我国建筑文化的生生不息,其维保工作也更加紧迫。
整体建筑群、文化景观线路受到重视
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包括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等。
按照《世界遗产名录》录入标准,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的;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可作为传统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的,均可以申遗。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45处),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43处)。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世界文化遗产居多,文化景观较少。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所在地最为集中。
此次公布的45项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地域特色也比较突出。入选项目分布于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中轴线、山西应县木塔、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关圣文化建筑群、山陕古民居、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等均在名册之列。相对于单体建筑,入选的整体建筑群以更加鲜活的文化形式反映出我国建筑文化的生生不息,成为预备名单上的一大特色。
遗产保护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世界遗产的意义在于保护这些人类自然和文化的精华,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广和发行部负责人吉娜·道布尔迪在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媒体吹风会上说,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需要其所在国依法严加保护,以确保遗产的完整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包括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所进行的科学的调研、勘测、评估、登录、修缮、管理、监控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过程。“保护是前提,发展促保护”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了从新中国成立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后增添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再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目前,中国正着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技术、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措施,其宗旨在于处理好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保护遗产的意义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也包含了现在和未来”这是现代遗产保护的最高理想。据了解,申遗的关键是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此,有专家指出,保护文化遗产,就要对现有的历史环境进行整治,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该专家说,把已经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部分,加以整修,以维护它原来的历史风貌。这种保护整治,必然是少量的、不动大局的,是拆一些、改一些、修一些、补一些,主要“做减法不是做加法”。而对于重要建筑的修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有时确实需要局部恢复一些,也要用原结构、原样式、原材料、原工艺,以求达到原真性的要求。整体性则包括保护遗产的历史遗存及环境、与其相关的城乡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以及整体的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警惕盲目追求利润带来的管理不善
申遗的成功能够极大地提升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这其中就容易使申遗地忽视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从而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世界遗产公约》明确表示,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通过采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并使其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最终失去了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该遗产项目将可能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而在此次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对预备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其中的文化遗产项目如因保护管理不善,致使遗产价值受到损害,将酌情予以警示,或将其从预备名单中除名。
因此,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对策,将有效防止有些地方过分追求“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形成的盲目“申遗热”之风愈演愈烈。
如何管理维护好申遗项目,有不少著名专家提出意见。他们建议在保护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适度的利用,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发展旅游与维护生态的关系,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提出,在正在开展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纳入各地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和战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可持续发展应融入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重点开展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动态管理,二是建设覆盖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使中国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计划,本次会议上举行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授牌仪式。该中心设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的国家研究中心和总平台,将协助国家文物局推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经常性的日常检查。